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记者 刘铮、李延霞、杜宇)国庆节前,房地产政策调整接连出台:从多数地方取消限购,到央行、银监会对房贷政策松绑,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人们当然关心,短期内房地产市场能否改变此前的颓势。其实跳出简单的“救市/打压”思维模式,还有更为关键的问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房地产业将如何发展?房地产政策将何去何从? 如同过去30多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近几年进入减速换挡、提质增效新阶段一样,1998年房改以来保持快速发展、价格快速上涨的中国房地产业,如今也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市场也进入新常态。住房普遍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不少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全过程经历了房地产业发展变化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朱中一深有感触。 在朱中一看来,房地产行业已经度过了居民住房普遍短缺、企业拿地开发就能赚钱的时代,进入到居民理性消费、企业理性开发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时代。 张大伟分析,现在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是价格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购买能力,而此前的限购和限贷政策又抑制了改善型住房需求;三四线城市的问题在于,房地产供给出现了过剩。今后市场的变化,不会再出现以往那种全国实博bet中文官网登录都普遍快速上扬的情况,而是不同城市价格走势出现分化,价格波动周期也会缩短。 虽然现在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不能再用强力刺激房地产发展的办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也不能由此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经济发展就可以不要房地产业。保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对于稳住经济大局、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都是十分重要的。 “无论是为了稳增长、促消费、扩内需,还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都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目前看,立足点就在于释放合理的自住性住房需求,包括合理的改善型住房需求,盘活市场。”朱中一认为。 合理的自住性住房需求是老百姓真实的住房需求,不是投机投资性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在房改之初买了小户型的家庭,在步入中年,收入提高后,需要扩大住房面积;随着单独二胎的放开,想要第二个宝宝的不少家庭,也产生了新的住房需求。这类需求通常有一定的购买力,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就能释放和满足这种需求,既改善了百姓居住条件,又能避免房地产市场出现“断崖式”调整。 “释放改善型住房需求,目前起码可以增加30%的可购房人群,这部分人群恰好是之前被政策抑制的有意愿购房人群,也是银行的优质客户,银行会乐意向他们放贷。”张大伟分析认为。 张大伟预计,对改善型需求的释放,将会使房地产成交量触底反弹,除了小部分库存积压严重的三四线城市外房价可能将“止跌”,从而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不过,这次应当不会再出现房价全线大幅持续上涨的情况。 多数城市限购的取消和房贷政策的松绑,某种意义上也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向常态的回归。未来的房地产价格走势,应当由市场来决定,关键在于长效机制的建立。 “限购、限贷应当说是上一轮房价过快上涨时出台的不得已的行政手段。随着房地产供求和经济形势的双重变化,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必然会逐渐淡出,还是要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 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虽然现在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但其实很多需求比如改善型需求是存在的,只是受到一些行政手段的抑制,现在就要顺应市场变化,取消这些行政限制。今后的房地产市场政策,要更加注重采用市场化手段。 朱中一分析指出,最近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侧重点是在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注意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作用就在于建立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了防止市场的大起大落,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有关会议的部署,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有关工作:一是不动产登记,二是个人住房信息联网,三是房地产税的立法并适时推进。”朱中一建议,房地产税的原则和政策趋向在基本形成框架后要尽早向公众征求意见,以此引导公众对房地产业长远发展形成合理的预期,也便于公众作出理性的决定。
一是适时加大定向调控力度,有效需求继续增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努力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注重以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传统引擎升级;不断改善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注重在释放消费潜力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外贸发展潜力,注重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新增的这两名感染者是尼日利亚首次报告的间接接触感染病例。目前,与此次间接感染相关的其他人员均被密切观察。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的取消下放受到广泛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洁说,去年发展改革委取消、下放、转出企业投资核准事项49项,需要报中央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了60%。目前,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管理的已不到20%。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贵州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